Podcasts by Category

- 183 -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1938年花了4年建成东南亚最长龙窑(五)
“早年多数是男生从事陶艺工作,因为搓泥土需要很大的力气,制作大水缸、花盆等都是体力活儿。
后期三美光陶艺也制作像茶壶、花瓶、碗盘,需要比较细腻的雕花,女生就适合做这类的生活陶。”
蔡树金和姐姐蔡叶甜两人1963年时分别是5岁和7岁,获知当时的自治邦总理李光耀下乡访问,他们担任基层领袖的父亲负责接待他,姐弟俩就在人群里看热闹。
当时乡下地方,基础设施缺乏,没有电灯、没有现代卫浴设备也没有柏油马路,靠的是水井和煤油灯。
1938年,三美光的创办人蔡应绍是总设计师和亲戚朋友和工人大约40-50人一起花了大约4-5个月的时间建造龙窑。一批人用泥土做砖块,做好了砖块另一批人就用来造龙窑。
龙窑建好后,父亲用四年的时间修改,有时改烟囱的位置,有时改斜度,从开始烧出来的成品耗损率高达一半,到后来损耗率只有百分之5.
用了56年,龙窑在1994年10月28日被拆除,蔡应绍先生为此一个星期茶饭不思,心疼不已。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26 May 2025 - 182 -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的蔡树金老师谈用了特殊泥土几乎丧命的经历。(四)
从70-80年代大量的制作水缸、花盆,到后来搬迁后,在1994年左右,三美光陶艺开始转型,开班授课并且接受制作精致定制品的订单,也售卖泥土。
蔡树金老师在年轻的时候,喜欢做不同的尝试,特别在陶土的颜色方面。曾经有一次买到一种特别罕见的泥土,烧出来的颜色十分好看,不过用完过后,手部发红发痒难受,他也不以为意,直到有一位外国的教授告诉他那是铀Uranium,是用来制作原子弹的!
"It's radio active, you are going to die!" 听到国外教授的警告,蔡树金老师才发现原来以为自己是过敏反应,其实是辐射的影响。
在70年代中期,本地当年对泥土的买卖管制还不严格所以还能买到氧化铀。
这期的 #印象古早 ,三美光陶艺的蔡树金老师谈到早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高危物质。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0 May 2025 - 181 -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蔡树金谈什么泥土适合制作陶器(三)
三美光陶艺1938年成立,如今传到了第二代人。
早期用木材烧龙窑,从开始到完成需要40-48个小时之间,一直需要有人看守,分两批人轮班。
蔡树金老师说陶瓷的鼎盛时期在60-70年代之间,1981年樟宜机场启用,两排的九重葛所需要的花盆,有部分就是三美光陶艺制造的。
这个系列的 #958印象古早 ,三美光陶艺Sam Mui Kuang Pottery 的蔡树金老师谈泥土的成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12 May 2025 - 180 -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蔡树金谈目测火焰温度的功夫(二)
蔡树金老师十五、六岁时一天就能做出100个花盆,最高记录可以做800个,大约7-8公分的小花盆。
父亲早年建龙窑的时候,花了3-4年的时间才找到正确的坡度和仰角。
除了制作花盆、水缸,三美光陶艺也为本地的酱油工厂制作酿酱油的缸甚至是骨灰瓮。当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水缸存水,因为1963年-1964年期间经常“制水”。
陶制的水缸却没有盖子,因为陶做的盖会非常重,所以一般盖子都是木制的。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6 May 2025 - 179 -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家族的故事(一)
“三美光缶窑”已故创办人蔡应绍是在1936年,从潮安枫溪来到新加坡。目前由他的孩子们打理。
过去数十年,三美光在不同时期随市场需求烧制不同器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生产大型水缸,当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为家庭储水之用。到了70年代,三美光开始烧制花盆、酱油缸等。
这个系列的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创办人的小儿子蔡树金老师分享家族的故事。
三美光陶艺 Sam Mui Kuang Pottery 位于 22, Jalan Kelulut, Seletar Hills Estate, Singapore 809039.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05 May 2025 - 178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谈走出雨林回到新加坡的过程 (六)
马来西亚共产党武装分子放下武器,走出森林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新加坡作家海凡在1976年9月9日上山,经历了13年的雨林生活后,这些年他的思想有过哪些挣扎或悔意吗?
海凡说整个放弃斗争的过程是缓慢且充满试探性的。
在经历了几年的谈判磋商后,1989年12月2日,公布了“合艾和平协议”,其他具体的细节还包括哪些?
新加坡当年没有参与谈判,合艾和平协议里,没有包括新加坡人的权益,根据资料,当年有22个新加坡籍的马共武装部队成员,后来海凡如何回到新加坡?
这系列的 #958印象古早 ,本地作家海凡回顾1976年加入马共游击队到1992年回到新加坡的人生轨迹。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Sun, 13 Apr 2025 - 177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谈生活在雨林最苦的事(五)
1976年9月9日,本地作家海凡抵达马国,正式成为了马共游击队员。
13年在山里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想象,1976年到1989年海凡在雨林里的生活是如何的?
“13年里我住过大约15个营房,这是比较固定的。有时候一两个月,有屋子、课室、厨房等。但是如果是行军流动途中,那么就睡在吊床,在两棵树之间。”
“其实山里面的日子,最苦的是吃饭的苦。因为在大森林里,上山过后,基本上就没有吃过白米饭,粮食供应有限,不够的就用木薯拌着吃,米饭是很少的,没办法吃得饱。”
长期处在半饥饿的状态,这种日子是怎样的滋味?游击队员的“工作” 包括什么?如何分工?13年的时间在山里,只有一次下山的机会,夜晚的时候到泰国勿洞最靠近市镇的地方。
13年来,海凡有没有动摇过?
有些已经退出武装斗争的前队员会搭乘叫做 “狗叫鸡” 的飞机在空中喊话劝人投降,他也没有放弃,为什么?
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亲自述说详细说明在雨林里队员的 “工作经历”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Sun, 13 Apr 2025 - 176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谈1976年如何逃避追捕而偷渡出国 (四)
凌晨三点警察上门找人,海凡刚好不在家里。要躲避追捕只能逃到国外,他要怎样偷渡出国?
参加文艺团体的时候,海凡认识了一些马共的地下组织。决定要离开的时候,他联系了这些人请他们帮忙。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随海凡踏上1976年的逃亡之路。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07 Apr 2025 - 175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谈1976年逃到北马山上开启游击队生涯(三)
1976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毅然决然离开新加坡,逃到泰马边界的山林里加入马共游击队
海凡从参加当年非常受理想青年欢迎的文艺团体谈起。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24 Mar 2025 - 174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谈当年的工作环境和受到怎样的思潮影响(二)
童年穷困,父母亲都要从事劳力工作,本地作家海凡表示,到了青少年开始思考,要如何才能让生活好转?
“我曾经在制衣厂工作过,24小时轮三班,两三千工人,那个时候60-70年代,新加坡有许多劳动力密集的工作,赚的钱很少,工作幸苦,环境恶劣,噪音很吵,空气污浊。当时觉得这个社会很多不合理,就开始想如何让生活更好一些。”
在华人社会,当时中国的文革的一些思想传到本地,看了一些中国的画报,接收了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了影响。
海凡和当时一些青年朋友参与了文艺团体,在团体当中认识了不少人,其中有地下组织的人。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24 Mar 2025 - 173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谈家庭背景(一)
“我住在山顶,我是山顶仔,我们家属于低下层的。”
“父亲常年在”州府“联邦工作。有一次回家来时,带了一些砍成一块块的蟒蛇肉回来,装在热水壶里带回来,那时候我不到十岁。“
看到这些蟒蛇肉,小小的海凡就联想到父亲的工作环境有多么的险恶。
海凡,是本地作家,另一个笔名是辛羽,本名洪添发。
1976年离开新加坡加入马共游击队,13年的时间住在山里,近乎与世隔绝的雨林,1992年重新回到新加坡生活。
2024年凭《雨林的背影》,在新加坡文学奖华文小说组中获奖。
单单听到马共前游击队员的身份,就会令一些人挑起眉毛。
一个人为什么会离开家乡,走进雨林?到底1976年发生了什么事,会让年轻的海凡做出当年的决定?
新系列《958印象古早》聆听前马共队员海凡超乎寻常的经历,这期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8 Mar 2025 - 172 -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黑道接头密语 (四)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10 Mar 2025 - 171 -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黑道入会仪式 (三)
早年要加入私会党有一套繁琐的入会仪式,曾经担任私会党香主的“ 悟觉者”,在坐牢期间,在一位监狱官的鼓励下,写下对私会党的发展、仪式和自己的经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4 Mar 2025 - 170 - 【958印象古早】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本地早年私会党的发展(二)
“私会党” 三个字犹如邪魔外道,总让人联想到新加坡早年横行一时,危害社会安宁的非法组织。
在新加坡自治时期出生,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成长的年代,学校老师经常告诫学生不要加入私会党,以免祸害自身和家人。
1966年的罪犯调查档案忠,本地私会党徒约9000人,以15岁至30岁居多。
新加坡开埠初期,私会党源自中国清朝的天地会,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革命组织。其中的会员后来纷纷出逃到南洋,来到新加坡避难,在异乡的天地会成员,大多文化水平有限,谋生技能不高,主要从事劳力工作,为了生存,他们通过争夺地盘和保护码头来维持生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组织逐渐变质,开始设计赌博、毒品等非法活动,对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威胁。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24 Feb 2025 - 169 - 【958印象古早】李国樑谈《黑道江湖》(一)
天地会、陈近南、反清复明香主、监牢、私会党这几个词语是不是让你联想到 《书剑恩仇录》、《鹿鼎记》或《监狱风云》、《古惑仔》等影视作品呢?
#958印象古早,新系列节目不谈影视剧集,而是新加坡私会党发展史!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出版了《黑道江湖:中国天地会衍生的新加坡私会党》,书里除了有他多年的研究,最难得的是有一份本地的前洪门老大“悟觉者”的忏悔录,遗稿是本地私会党发展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本地少为人知的“黑社会” 历史提供新视角。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8 Feb 2025 - 168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谈20多年编剧生涯(四)
本地作家艾禺,曾经在1983年到2006期间,在当时的新加坡广播剧SBC 担任故事策划人、编审和编剧。目前是驻校作家,自由撰稿人。
艾禺参加了第一届编剧训练班,毕业后和同学洪荣狄、李承璋三人同时加入戏剧组成为编剧助理。
艾禺写的第一个剧本是《年轻人》,由陈秀环、吴瑰岸(吴岱融)、洪国锐主演。
编一个剧本之前,必须召集一般人先开会讨论,每天在办公室对着白板“度桥”,把人物的性格、经历、家庭、口头禅等都罗列出来。大家就拿着讨论的结果,在很了解这些人物性格以后,就分工去写,然后在写的过程,要记住安排几分钟一个小冲突,结尾前留个悬念等。
写了20多年的剧本,艾禺老师最喜欢哪几部?为什么?编剧的工作挑战有哪些?从前人们对编剧的工作不了解,在家里写剧本还被误解为不上班,无所事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10 Feb 2025 - 167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看粤语残片成写作高手(三)
“那个时候电视机也不普遍,后来大约60年代末期,爸爸有了花红就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供“了一台电视机。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创作是不是电视机引起的。当时星期六、星期天就会播出粤语残片。女人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
艾禺发现养母每次看戏都在哭,因为好奇为什么她看戏会哭,也跟着一起看。
有一次写作文的时候,艾禺就把看过的剧的剧情写进作文里,结果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还把她的作文念出来。从此让艾禺喜欢上写作。
因为爸爸收万字票,艾禺小时候还当过小跑腿。
这期的 #958印象古早 ,本地作家艾禺回忆小时候成长的记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hu, 06 Feb 2025 - 166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上小学时被老师霸凌(二)
三岁成为了刘家的养女,本地作家艾禺就搬到了女皇镇居住。虽然女皇镇有许多小学,养父却执意要把孩子送到“坡底”的学校念书。
在小学五年级那年,因为没有在学校规定的日子缴交学费,级任老师便处罚学生站在桌子上,这件往事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心里十分怨恨父亲。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谈到小学时被老师霸凌的往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27 Jan 2025 - 165 - 【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的身世-两个罐头猪脚换女孩(一)
出生于跑马坡的一个裁缝家庭,父亲以车睡衣睡裤为生,本地作家艾禺(本名刘桂兰)的原生家庭总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因为家贫,父母忍痛要把一个女婴送于他人。通过一个“水客” 的牵线,找到了一对无儿无女的刘姓夫妇,送给他们领养。当年水客要到家里抱孩子的时候,原本并不是选择艾禺,那为什么后来是她被送走呢?
当年这对客家夫妇”赠送“了2个猪脚罐头给艾禺的父母,就换来了一个大约三岁大的小女孩。艾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一直到小学六年级,当时她如何发现自己的身世?12岁的她即使隐隐约约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从来未曾开口询问,为什么?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担任过20多年电视台编剧的她回忆自己坎坷的童年。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1 Jan 2025 - 164 - 【958印象古早】1965年到澳洲接受心脏手术的10岁男孩(二)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01 Jan 2025 - 163 - 【958印象古早】1965年到澳洲接受心脏手术的10岁男孩(一)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01 Jan 2025 - 162 - 【958印象古早】消失的华文书店---上海书局(三)
上海书局原本只做销售,后来开始做教科书的出版,过程是如何的?
教科书要编教材,获得了不少当时知名作家的协助。
第一套以中国以外,南洋版本的华文教科书,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958印象古早》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先生谈当年出版教科书的过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5 Dec 2024 - 161 - 【958印象古早】为什么在新加坡开的书店取名上海书局(二)
1920年代,新加坡就有书店了。1925年,上海书局在水仙门 High Street开始营业。
在新加坡开书店,为什么取名上海书局?
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先生说,他也曾经问过父亲。他说除了对故土的怀念,也因为书都是从上海进口的,而且当时上海已经是个有名的贸易转口地区,因此就把书店取名“上海书局”。
这个系列的《印象古早》,一起聆听新加坡早年书店的故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7 Dec 2024 - 160 - 【958印象古早】上海书局1952年如何在新加坡开业(一)
陈蒙志先生的父亲陈岳书和舅舅王叔旸于1925年12月1日在 13 High Street 创办了上海书局。当时是如何从卖毛巾到卖书刊?为什么取名上海书局?
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谈父亲当年如何下南洋来到新加坡打拼的故事。 1920年代,父亲下南洋做买卖,在船上时间很长,父亲随身带了书报杂志,做为旅途上打发时间的消遣。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1 Dec 2024 - 159 - 【958印象古早】收藏家Dan Teo 张旂闻的宝贝--背带(二)
一块四四方方的布,4条长长的带子,就可以把宝宝固定好背在身后,好让母亲可以腾出手来劳作的 “背袋”,是早年妇女普遍使用,亲手缝纫制作的婴儿用品。
现代母婴用品也有,英文称为 "Baby Sling 或 Baby Carrier, 这个 “背带” 或“背袋” ,广东人称作 “孭带”。
本地收藏家张旂闻Dan多年前,临近农历新年时逛牛车水一家店铺,看到一个上面绣了”庆丰年“ 三个字的背带,觉得有趣就买了下来,开始了他收集背带的旅程,有一次母亲看到他买回来的背带就告诉儿子,自己还收着当年背过他的那个背带,然张旂闻十分惊喜。这些年陆陆续续收集了100多个背带,花式多样,以绣花为主,或缝上一些吉祥字。Dan 表示在他所收集背带中,花样都没有重复,而他所收藏的背带,最早的一个也许制作于1928年。
收藏家张旂闻收集的各种物品多达上千件,以本地物品为主,包括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签名贺卡等等。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3 Dec 2024 - 158 - 【958印象古早】收藏家Dan Teo 张旂闻的宝贝--木屐(一)
木屐,穿着走路发出“咔咔”声,木制的鞋底,以红色为主,塑料的鞋面,是大约70年代以前人们生活中的“拖鞋”,从前住在乡村,满是泥泞之地,穿木屐其实挺方便。
本地收藏家Dan Teo 收集多双旧木屐,他说,木屐因为有高度,下雨时脚就不会被水浸湿,也防滑、不分社会阶层,富人和穷人都穿木屐。
今天已经没在路上看到人们踩在脚上了,穿过木屐的长辈们是否怀念呢?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3 Dec 2024 - 157 -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早年的陶瓷制作和龙窑(二)
瓷器,英文称作 "China" 或者 "Chinaware" ,可见中国在制作陶瓷方面举足轻重,历史悠久。
本地龙窑多数建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说,中国的龙窑则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经有龙窑,分布在潮州、福州、石湾、大浦等地。
要在龙窑里烧陶瓷,用的是木柴,温度也比较难控制,虽然一次烧窑可以多达上万件,在追求品质的现代,成品的水准难以控制,就无法做商业量产,因此如今只有一些艺术工作者会用来烧制作品,因为“落灰” 的效果让陶器独一无二。
为更好地了解古代龙窑,李国樑不久前到中国旅行时,到了距离绍兴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上虞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见识1800年前的禁山越窑,在那里他有哪些经历?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分享龙窑之旅。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9 Nov 2024 - 156 -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早年的陶瓷制作和龙窑(一)
还记得60,7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 “龙水缸“ 吗?
新加坡早年大约30年代就有烧制陶瓷器的龙窑。烧陶的窑也称做“缶窑”。本地老陶器老字号 “三美光缶窑” ,当年远近驰名,因而衍伸出一条道路--惹兰缶窑(Jalan Hwi Yoh)今天还在。
本地龙窑的发源地在哪里?
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说,裕廊从前山区多,土质特别好,70年代以前那一带有多达10条龙窑。早年Jalan Kayu, 实龙岗一代都有龙窑。二战过后,陶器制作开始兴旺,本地建了不少龙窑以便制作瓷器。
据李国樑文章《龙窑》写道:
“由于龙窑维持费高昂,消耗体力,窑火不易掌控,加上烧窑的木柴燃料有限,现在以洁净的电窑和气窑取代。这些现代化的窑炉掌控起来简便多了,又可以烧制出各类产品,因此广泛使用。
对陶瓷艺术家而言,窑就好比艺术品的心脏,为精心制作的心血赋予生命。龙窑跟现代化的窑具相比,特点在于“落灰”(也称“窑变”),也就是木柴散发出的树脂和高温的火焰跟胎土起化学作用,使到每一件制成品都会出现不同的纹路,每件陶艺品都有各自的生命。烧窑所带来的期待与惊喜,是机械化的窑炉所无法比拟的。“
这期的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新加坡早年的陶瓷制作工业和龙窑。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3 Nov 2024 - 155 - 【958印象古早】旧货古董商谈难忘的神秘客(二)
”他经过我的店收了很多古董旧货,他就问我有空吗?他就带我去看看,帮他拿走屋子里的物品,他说你要什么就自己拿。一打开门,地上洒满米粒。”
整间房子堆满了杂物、神像、油画,大大小小的神像大约200个。”
Yasashii Trading 旧货古董店老板黄志光后来搬了什么东西回店里?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5 Nov 2024 - 154 - 【958印象古早】旧货古董商谈买卖二手物品生意经(一)
亚历山大村有一家旧货二手家具古董店,老板黄志光在2000年就在这里做生意,当时是跟着父亲卖观赏鱼,却因为太繁忙,无法出国旅游,让他萌生转行的念头。
因为看到买卖二手物品本钱低利润高,就决定买卖二手货物,从二手电器开始,后来逐渐扩展到家具。
50,60年代的花梨木、酸枝木和柚木家具等收回来都比较陈旧,一开始他不懂得如何修复,黄志光就向同行朋友和客户请教,学会了如何翻新旧家具,打磨后重新上漆再出售。
有一次一个顾客路过他的店,看到他收集、买卖旧货就告诉他有一个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了,邀请他到屋子里去搬走旧物。黄志光去了,发现屋子地上洒满米粒,满屋子堆满了大大小小神像200多个,还有数不清的杂物和油画。
物品搬回店里后还发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到底是什么?
《958印象古早》Yashshii Trading 旧货古董商黄志光分享经营旧货生意近20年终身难忘的一次经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5 Nov 2024 - 153 - 【958印象古早】厦语广播的辉煌(三)Tue, 05 Nov 2024
- 152 - 厦语广播的辉煌(二)Wed, 23 Oct 2024
- 151 - 【958印象古早】厦语广播的辉煌(一)
958厦语新闻前播报员许淑梅2023年10月1日过世,有听众表示怀念,想重温《印象古早》在2019访问他和黄丽玉的节目。一起感受当年厦语广播话剧组受欢迎的盛况。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6 Oct 2024 - 150 - 【958印象古早】Roti Kok 名称的由来,古早多层结婚蛋糕的制作秘诀
Roti-Kok 是早年一种很普遍,十分酥脆的面包。制作过程也很节约能源,已经烤好的面包,切成一片片,利用烘炉的余温放隔夜慢慢烤。烤好后放在麻包袋里可以卖上一个月。在物质普遍不丰富的60年代,这类价格便宜的面包十分受欢迎。新加坡面包西菓商公会副会长梁明柏师傅也谈到 "Roti-Kok" 名称的由来。
对于吃东西,方言有句话说:“ 从前吃饱,如今吃巧 ”, 意思是一种食品从前是为了饱足而吃,如今却只是类似吃好玩的零嘴。
另外,在酒店办结婚喜宴时切的多层结婚蛋糕有几种类型,梁明柏师傅说:,有全真、全假和半真半假三种,那么假的蛋糕用了什么材料,如何制作?这么高的蛋糕如何运送?
这期的节目,继续邀请新加坡面包西菓商公会副会长梁明柏师傅分享早年烘焙行业制作面包和蛋糕的经验。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8 Oct 2024 - 149 - 【958印象古早】插画家黄学敬谈从手绘到电脑绘图 (四)
1968年从大学先修班毕业后,黄学敬就开始插画工作。
1975年黄学敬决定加入广告行业,在广告公司工作了一阵子以后,意识到自己无法适应广告业的工作氛围,决定以自由身的身份接广告工作。他差不多全新加坡百货公司的广告都做过,1986年为诗家董的圣诞节购物指南和报章广告是黄学敬最自豪的广告作品。
黄学敬1980年加入教育出版社担任美术主任,1984 年代表新加坡出席在日本举行,由联合国文教机构主办的儿童书工作坊,见到了很多日本大师级的插画家,让他收获良多。
1998年,绘图已经开始用电脑作画,黄学敬意识到必须学习新技能而去上课学习,怎么知道发生了经济海啸,黄学敬不幸被裁员,当时他还不到50岁。
被裁员后,黄学敬说他遇到了不少贵人,他如何应付没有全职工作的日子?
这期 《958印象古早》,从事插画工作超过50年的黄学敬分享半个世纪的工作经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1 Oct 2024 - 148 - 【958印象古早】插画家黄学敬转行加入广告业开拓眼界(三)
据从事50年插画工作的黄学敬分享,80年代很多插画家因为看到广告的潜力而纷纷转行加入广告业,因为收入是几乎翻倍的。
黄学敬1975年左右加入了一个印尼富商开办的Robina 集团,在Robina Advertising从事广告设计。Robina 创办人的经历也挺富有传奇色彩的。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5 Sep 2024 - 147 - 【958印象古早】插画家黄学敬回顾早年在不同出版社工作的经历 (二)
1968年大学先修班毕业后加入远 东出版社当学徒,黄学敬从此开启自己50年的绘图生涯。
1969年,远东与美國國际出版社墨可喜(macgraw Hill international pub 合并,他工作至年底,就转換到朗文出版社(longman)当人物画家(figure artist)
1969年至1974四年,画了一系列英文课本和故事书。
1973年读巴哈鲁丁夜校,学广告设计.
1974年加入广告行业,当视觉设计Visualizer,那几年画了不少广告,时尚杂志还有爱情小说的插图,版头设计等等。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7 Sep 2024 - 146 - 【958印象古早】本地插画家黄学敬自学画画投身出版业50年的经历(一)
如果你还保留着你80年代上学时所用的课本,翻开封底看看插画者的名字是否是黄学敬?
黄学敬1968年大学先修班毕业后加入远东出版社当学徒,1969年至1974年之间,画过一系列的英文课本和故事书。1980 年受教育部邀请,加入教育出版社,担任美术主任18年(1980-1998)。
黄学敬从小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65年 参加学校美术比赛就获得了素描组第二名,一路追寻着自己的兴趣,在毕业后就加入出版社当插画员,开启了他50年的绘画之路。从手绘到电脑制图,从画课本插图到半路转做广告行业,黄学敬一生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Fri, 13 Sep 2024 - 145 - 【958印象古早】传统面包和大品牌面包的分别(四)
传统的白面包也有褐色、黄色、甚至五颜六色的,这些面包怎么做?
60年代,蛋糕是高级食品,只有在咖啡座才吃得到,一直要到70年代左右,才开始有蛋糕常批发蛋糕,最普遍的就是牛油蛋糕和干果蛋糕,一片大约两毛钱。
70年代中,大巴窑新镇开始有蛋糕和面包一起卖的店。
80年代流行做“数字”的生日蛋糕,21岁时要做一个钥匙形状的,梁师傅说这类蛋糕其实很 “浪费” 蛋糕,特别是数字 “3”。
新加坡的第一家面包厂大生在1932年由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新加坡面包西菓商公会副会长梁明柏回忆早年的蛋糕制作。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7 Aug 2024 - 144 - 【958印象古早】代表新加坡的面包、什么面包有9种名称?(三)
“有什么面包是新加坡独有的,可以代表新加坡的?”
当新加坡面包西菓商公会副会长梁明柏师傅这么问时,还真不知道那款面包叫什么?
“世界上把面包做好切皮,好像只有我们这么做!”
“东南亚这一带,最大的最重的,900克,就是我们的这种白面包,为什么烘到烤焦然后切皮?“
听有超过52年烘焙经验的老行尊梁明柏师傅说明这种独特的白面包的做法。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1 Aug 2024 - 143 - 【958印象古早】70年代当面包学徒 西菓店名称的由来 (二)
60年代,梁明柏的哥哥在酒店当烘焙师,有一天他吃了一口哥哥带回来的蛋糕碎,从没吃过蛋糕的12岁男孩就被那滋味给深深吸引,立志要从事烘焙业。
1972年,当完兵后,梁明柏到一家由一对夫妻经营的传统面包店当学徒,从以火炭起火到打鸡蛋,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工作辛苦,晚上睡觉累得 “就算老虎来了,也不管了。”
70年代蛋糕店只卖蛋糕,面包店只卖面包,不像今天一家店里什么都卖。那么早年的 “西菓店” 是什么意思呢?梁明柏师傅说这是海南人对来自西方的蛋糕的叫法。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3 Aug 2024 - 142 - 【958印象古早】早年面包店为什么都是海南人经营的(一)
新加坡早年的面包店百分之95以上都是海南人经营的。
新加坡面包西菓商公会副会长梁明柏师傅说,早期公会开会时都是讲海南话,理事当中只有一位潮州人,但是也说得一口流利的海南话。
为什么面包店都是海南人开的?
1972年开始学习烘焙,梁明柏师傅早年是如何入行的?70 年代当学徒要做些什么?
新系列 #958印象古早 一起走进早年的西菓店,闻闻传统面包香。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07 Aug 2024 - 141 - 【958印象古早】早年的 Facial -用线挽脸去除毛发(一)
“她们会痛到眼眶泛红,满脸通红”
“首先,现在脸上扑上松粉。。。。。。
听众苏女士说60年代,母亲在乡村为要出价的女孩挽面,手艺高超,还不收费,非常受欢迎。
一起听听早年的 facial 是怎么样的。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31 Jul 2024 - 140 - 【958印象古早】60年代本地乡村的住家“美容服务”-挽脸(二)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31 Jul 2024 - 139 - 【958印象古早】当店与二叔公(三)
早年的新加坡,当店几乎都是由客家大埔人经营,而人们要到当店去都会说是去找“二叔公”, 二叔公和当店有什么关系呢?
《958印象古早》带您走进早年当店,认识典当行业在本地的演变。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4 Jul 2024 - 138 - 【958印象古早】早年当店如何辨别金饰真假(二)
在缺乏高科技仪器的年代,当店的朝奉如何辨别金饰和手表的真伪?
何谦诚说技艺高超的头手听声音就可以辨别手表真伪,辨识手表机芯是否被换过!
早年当店朝奉除了具有扎实功夫和多年累积的经验,也因为从前手表牌子和型号款式不多,有经验的朝奉能熟记每只手表独有的“走法” 和手表转动所发出的声音特点。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7 Jul 2024 - 137 - 【958印象古早】当商公会会长何谦诚谈为什么当铺都是客家人经营。
在新加坡,早年经营当铺的几乎都是客家大埔人,为什么呢?
最早的一家当店是哪一年创办的?
这一系列的《958印象古早》当商公会会长何谦诚谈早年的当店。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0 Jul 2024 - 136 - 【印象古早】国泰机构前员工回忆50年代闯荡新加坡的奇妙经历 (二)
“当时没有导播的,我去他家里拍一个纪录片,拍Lee Kuan Yew 和他的老婆啦,拍他们在教孩子们读书这样,我没有猜错的话,李显龙大概是六年级左右,我在他们家的客厅拍他们。“
担任摄影师数十年,韦金利拍过许多电影明星和政治人物。1959年韦金利跟随当时许多的政治领袖到很多地方开幕,下乡访问等,当年他还到过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的家拍摄纪录片。
原本想到国泰机构当电影明星,后来又为何成为了摄影师?
今年86岁的韦金利在这期的《958印象古早》回忆如何从马国小镇闯荡新加坡的奇妙旅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2 Jul 2024 - 135 - 【印象古早】国泰机构前员工50年代的精彩工作经历 (一)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19岁的青年韦金利在一个小镇的庆祝会上表演,唱“春风吻上我的脸”,偶然被一个在现场的英国人看见,觉得眼前这位小伙子容貌英俊,建议他从事演艺工作,还帮他写信到位于新加坡的国泰机构应聘。
一个星期后收到回信,在50年代的小镇上造成了轰动。当时在照相馆工作的年轻人既不识字也不懂得英语,韦金利后来成功当上明星吗?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高龄86的韦金利分享他从马来西亚独自闯荡新加坡的际遇。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2 Jul 2024 - 134 - 【958印象古早】为省学费转科系,如何踏入政坛和患癌的经历(二)
连荣华上小学时,华文老师每天上课前都会分享报章头条新闻,当时正值越战时期,老师每天都会谈到和越战相关的新闻。而当年许多长辈都担心战争会蔓延开来,纷纷在家里囤积一些罐头食品,让小时候的连荣华留下深刻印象,也意识到居安思危,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长大后,到澳洲留学,原本在理工学院念的工程系的他却转而修读商科,原因是因为商科学费比较便宜!为了赚取学费,连荣华在留学期间,学校假期积极打工,到餐馆端盘子,送货点货等什么都做。
连荣华在2023年患上鼻咽癌,患病的经历让他有哪些觉悟,做出什么改变?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连荣华也谈到当年如何接触政治而后加入政坛。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24 Jun 2024 - 133 - 【958印象古早】连荣华议员回忆童年在橡胶园遇到游客(一)
连荣华从小在武吉班让长大,住在靠近大马路旁,每天有很多大货车经过。这条马路因为非常笔直,一路到新山,所以,俗称“直路“。小时候在那一带长大,念书,目前在那区当国会议员服务居民,是难得的缘分。
“我的家的旁边有个颇大的,有点荒废的橡胶园。70年代会有很多旅客来参观,乘坐大型旅游巴士来参观。放学的时候,看到有游客,小朋友们就会跑去和游客打招呼,凑热闹,游客就会给小孩一些硬币,这个橡胶园是我的玩乐天地,会在那里抓蜘蛛,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连荣华住的地方是个小市镇,彼此都很熟悉,互相认识,住的房子是租来的,有时候父亲生意不好时,房东每个月来收房租,父亲周转不灵时,房东收不到房租就会失望离开,也不会咄咄逼人,非常有人情味。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9 Jun 2024 - 132 - 【958印象古早】演员黄家强的收获和遗憾 4
“有时候你做到了你就会很兴奋,所以我说真正投入,一百巴仙投入是不太可能的,你至少还有一条筋在审视自己,做得对不对啊,到不到位啊。有时候我也不看自己的表演,我很少看自己的表演。”
”郭宝琨先生他很理解我,知道我的长短板,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真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书读得少,一直耿耿于怀,但是这也没办法。”
相声、剧场、电视剧演员黄家强小时候没有机会升学,但是加入文艺团体后,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凭着自己的努力,在演戏方面发光发热,创出自己的一片天。
《958印象古早》,淑君和黄家强一起回忆从前。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8 May 2024 - 131 - 【958印象古早】黄家强谈剧场的恩师们 3
曾经当过电梯装置工人的剧场演员黄家强,加入当年的实践表演艺术学院后,获得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学习标准华语和演戏。当他接到要演《老九》这部戏的父亲角色,必须要说粗话时,心里有点排斥。他如何客服?恩师郭宝昆如何开导他?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相声、剧场演员黄家强谈他演过的角色和在剧场的学习。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2 May 2024 - 130 - 【958印象古早】剧场、相声演员黄家强的工人生活(二)
本地剧场演员黄家强在马来西亚登嘉楼出生,小时候随着父亲的工作于新马两地来回奔波生活。一年级在新加坡念英校,二年级回到登嘉楼却因为所住的地方离学校太远而没有办法上学。
后来父亲生意失败,身为长子的黄家强为父母分担家计,也为了让弟弟们继续念书,自己就没有上中学,而是在舅舅的介绍下,到一家广告公司当学徒。后来为了赚取更高的工资,黄家强也当过电梯装置工人。
演出过不少经典剧目,创造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角色,黄家强“邂逅”剧场的过程也充满戏剧性。某日,他误打误撞在维多利亚剧院看到一群和他年纪相差不远的少年在排练,那一刹那,让黄家强着了迷,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舞台上演出。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4 May 2024 - 129 - 【958印象古早】演员黄家强的贫困童年(一)
小时候随着父亲的工作于新马两地来回奔波生活。在登嘉楼生活的时候因为所住的地方离学校太远,二年级的时候他就没有机会上学。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08 May 2024 - 128 -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乌节路上的第一(二)Tue, 30 Apr 2024
- 127 - 【958印象古早】李国樑谈早年的乌节路(一)Wed, 24 Apr 2024
- 126 - 【958印象古早】特别播客版:陈奶奶目前的日常。(五)
陈奶奶如今儿孙满堂,因为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邻里生活,喜欢清静并且珍惜“自由” 而却选择自己住。高龄97岁的陈奶奶除了一边耳朵听觉比较差,她行动自如,闲暇时除了阅读,也喜欢车衣服,运动更是少不了,她80岁时还学游泳呢!推出特别播客版,陈奶奶分享目前的生活,平日的饮食起居和日常活动。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6 Apr 2024 - 125 - 【958印象古早】陈奶奶走出家门在牛车水卖衣服(四)
战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陈奶奶在日军投降后,获得一些在日军车衣厂的布料,她就用来车衣服,养母就在牛车水宝塔街街边卖衣服,开始做起小生意。
政府在80年代要重新发展牛车水,把街边小贩安排到牛车水大厦继续营业,陈奶奶的养母抽签抽到一个店面,当时月租135元。陈奶奶原本在家里帮女儿看孙子,却因为不舍得放弃已经抽到的店面,就开始做起了童装生意。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陈奶奶谈到牛车水做生意的挑战和经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6 Apr 2024 - 124 - 【958印象古早】陈奶奶谈婚后生活,孩子们的教育, 回乡探亲之旅。(三)
陈奶奶的养母因为担心她太聪明会离家出走,让她念了一年半的书以后就不再让她上学了。因为对养母的恐惧,即使不喜欢,也在养母的安排下和一个从没有见过面的男子结婚。
"18岁结婚,21岁就生孩子,我是古老人的思想,结婚了就一代传一代,糊里糊涂就结婚了。”
“我的养母很凶,我很怕她。”
“我没有学过,只是去橱窗看,回来就画出来,照着做。我女儿结婚的晚装和旗袍都是我做的。”
97岁陈奶奶谈在养母的安排下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子,对于孩子们她疼爱有加,这一集陈奶奶谈婚后的生活。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0 Apr 2024 - 123 - 【958印象古早】在日军工厂车军服,熬到和平分到免费布料(二)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是带几件衣服,然后逃难到坡底。”
“因为打仗,没有人来,客栈的房间很多,我们就租了一个房间住在那里。”
人家介绍我到海军部车军装,在“大坡单边街”。
陈奶奶在日治时期,在日本人的工厂车衣服 ,一天赚取一块半的工钱和六两米。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2 Apr 2024 - 122 - 【958印象古早】四岁被母亲送给在南洋的养母,海关扣留问话(一)
“我们家很穷,买盐都没有钱。我的妈妈有一个好朋友,看到我的妈妈有儿有女,她没有孩子,我们家又很穷,就叫我的妈妈把我送给她养,这个朋友已经下南洋,她的先生开了一家杂货店,所以不怕养不起我。”
陈奶奶1927年出生,四岁的时候随着一个亲戚飘洋过海下南洋,送到已经在南洋的养母家里。
因为在她下南洋的那年,有个丫鬟被虐待死,政府就对从中国或外地到本地的小女孩特别关注。30年代,从外地到南洋的女孩子每个月要到移民厅报道问话,以确保女孩子的安全,没有被虐待。
陈奶奶在7岁的时候在工商小学念过一年级,大约念了一年半后,养母发现她太聪明就不再让她继续念书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7 Mar 2024 - 121 - 【958印象古早】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签名贺卡为何珍贵?
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洋名是Harry, 不过从政以后就不再使用。在官方文件上,他一般都是签署 Lee Kuan Yew, 但是研究李光耀先生签名多年的本地文物收藏家张旂闻表示,他看过一份1967年写给时任英国首相的文件上,签的是Harry,十分罕见。而私人信件,例如贺卡,李光耀先生有时会签 Harry & Choo. 李光耀先生有几种不同的签名?不同时期的签名有什么不一样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9 Mar 2024 - 120 - 【958印象古早】赌间口的药材行 #赌间口 #中国街 #药材行
“ 60-70年代,客家人垄断两个行业,药材店和当店。”
郭兆树的父亲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下南洋到新加坡,他们的祖籍是广东大埔,来到新加坡后就从事和中药材相关的工作,后来在中国街开了一家药材店“万裕和” 。郭兆树就在药材店楼上的住家出生。早年的药材店柜台后的整片墙都是木制小抽屉装着各种药材,店里有一把用来切药材的大刀,当年会用小小的称和红色的包装纸包药材。
“那个年代,药材店还可以自己在店里制作药水出售,我们的店会自己煮药,类似退热水,装在瓶子里,在店面卖,也做批发。”
药材店在白天卖药材,到了晚上打烊后,就会 “ 摇身一变“ 成了小型赌馆,相熟的朋友就会过来,摆上几张桌子打牌或打麻将。
“赌间口这三个字不会凭空出来,无端端为什么只有中国街叫“赌间口”, 南京街又不叫赌间口,一定有原因的。“
在中国街出生长大的郭兆树,谈早年在俗称 “赌间口“的街上生活的记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hu, 14 Mar 2024 - 119 - 【958印象古早】杨善才谈早年的黄色书刊和优良少年读物(四)
“当时这类黄色书籍是被禁止的,但是越是禁止,越是好卖。还有一些暴力的,来自日本的”
和中文书打交道70载,杨善才说,早年的大型书店除了售卖教科书,也卖各种各类的书籍,不过不会卖黄色书籍,虽然销量很好,售卖这些禁书的一般是小型书店、夜市小贩或者售卖文具的一些商店。
80年代,杨善才在锦茂一带的组屋区租了两个单位经营新育书店和育才书店,后来以胜友书局的名义出版了一套10本的少年优秀读物,以简体字印刷的版本,推出后大受欢迎,让杨善才赚了第一桶金。这个系列就包括了《一个女性的成功记》、《苦女成功记》、《聪儿苦学记》等等。
为了纪念当年读过的小学课本,还有东南亚的教育制度,杨善才重新印刷了当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国语读本,捐出了差不多一千套给国家图书馆。
当年的黄色书籍是以文字还是图画为主呢?这类书籍来自哪些国家?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5 Mar 2024 - 118 - 【958印象古早】华文书店老行尊杨善才谈早年书店审查(三)
"是花钱消灾,大家还要恭恭敬敬的。。。50 年来,我应该是第一个说出来的人。反正这个是事实,没有冤枉某个人。很多事情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
“反动的、颓废的,对人生没有什么好处的,这些书就没有售卖。”
“每个星期都要出来巡视,看书店有没有卖禁书。大概70年代左右,如果接到投诉,政治部就会派人来调查,那些黄色的书籍,太过激进的,政治的,影响国家的不良的,就会被警告不可以售卖。”
#新华书店 #杨善才 #中文书店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Mon, 04 Mar 2024 - 117 - 【958印象古早】牛车水人何乃强谈战时五脚基砌上矮墙(二)
1942年2月15日,是华人农历新年正月初一,82年过去了,我们的先辈在那一年的新年前后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从牛车水走路逃难到波东巴西,那个时候我4、5岁左右,我的脚力还不错。。。。。。当年我们住在大坡大马路(桥南路 251号)”
为了预防炸弹的流弹”飞入“店里,我爸爸在五脚基(骑楼)靠近马路边砌一道矮墙。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本地爱好文史研究的退休医生何乃强回溯82年前日军侵入新加坡时的情形。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3 Feb 2024 - 116 - 【958印象古早】牛车水人何乃强医生谈早年旧俗-卖懒、打小人
“小时候,大年除夕吃过团圆饭后,母亲就会打发我到街上去“卖懒”,边走边唱 “卖懒歌” ,不过我没有听妈妈的话,没唱那首童谣。”
据《牛车水人说牛车水的故事》作者何乃强说,“卖懒” 这个词源自广东珠三角的一种地方风俗,意思是在岁末时把懒惰“卖掉” ,期望来年工作更勤奋。早年的人们相信这样做,就会卸下身上的懒惰,成为一个勤劳的人。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6 Feb 2024 - 115 - 【958印象古早】华文书店老行尊杨善才谈在世界书局的工作(二)
“海南人很喜欢在书店里工作,海南人注重教育,当年在世界书局工作的海南人很多。”
世界书局当时位于大坡大马路,因为在马路旁,灰尘很多,所以作为学徒的杨善才手不离鸡毛扫,每天要把书上的灰尘扫干净。
“从第一天开始,我扫书的时候,就每一天记十个字,一年就可以认识很多字了。”
因为童年失学,杨善才把握每一个可以读书学习的机会,遇到不懂的字,除了问人就自己查字典,非常刻苦学习。
在世界书局服务了25年后,杨善才后来自己创办了 “新华文化私人有限公司”在百胜楼二楼开业至今42年,目前书店里大约有5万本的华文书,其中好多都绝版了。
这一系列的《958印象古早》,听杨善才为何把书本视为第二生命。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30 Jan 2024 - 114 - 【958印象古早】杨善才在开书店前从事多种工作(一)
因为家境贫寒,杨善才小学念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为了帮补家用,他在面包店做过打杂、在建筑工地工作,做一些“打砖”、“洗沙” 的工作,也在英军位于武吉知马的中央厨房工作。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父亲的朋友介绍他到世界书局工作,月薪30元。即使当时在英军那里工作已经每个月赚取 78元,还是毅然决定到书局去工作。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4 Jan 2024 - 113 - 【958印象古早】退休摄影师唐荣亮谈拍戏的挑战和进入这个行业应有的心态(三)
80年代,因为哥哥买了一台VHS摄像机,引起了22岁的唐荣亮浓厚的兴趣,无师自通学会了拍摄,从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摄影生涯。
槟城出生的唐荣亮在1990年加入新传媒的前身--新加坡广播局SBC,当时因为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初入行时吃了不少苦头,几乎就要放弃。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因为工作关系唐荣亮到过中韩港台还有多个国家拍攝。他参与过多部古装戏的拍摄,例如:《神雕侠侣》、《真命小和尚》、《莲花争霸》等,拍古装戏有哪些挑战?
唐荣亮说在国外拍戏曾经发生过状况,为了完成拍摄,他也充作临时演员,调好镜头再走到摄影机前演戏。
新传媒首席摄影师唐荣亮曾经连续两年荣获亚洲最佳摄影冠军,在2023年底退休的他,在这系列的《958印象古早》回顾33年的摄影师生涯,也谈到和艺人的互动。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6 Jan 2024 - 112 - 【958印象古早】摄影师唐荣亮谈挫折与坚持(二)
80年代,因为哥哥买了一台VHS摄像机,引起了22岁的唐荣亮浓厚的兴趣,无师自通学会了拍摄,从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摄影生涯。
槟城出生的唐荣亮在1990年加入新传媒的前身--新加坡广播局SBC,当时因为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初入行时吃了不少苦头,几乎就要放弃。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因为工作关系唐荣亮到过中韩港台还有多个国家拍攝。他参与过多部古装戏的拍摄,例如:《神雕侠侣》、《真命小和尚》、《莲花争霸》等,拍古装戏有哪些挑战?
唐荣亮说在国外拍戏曾经发生过状况,为了完成拍摄,他也充作临时演员,调好镜头再走到摄影机前演戏。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9 Jan 2024 - 111 - 【958印象古早】新传媒首席摄影师唐荣亮谈早年的摄影器材和被臭骂的经验(一)
80年代,因为哥哥买了一台VHS摄像机,引起了22岁的唐荣亮浓厚的兴趣,无师自通学会了拍摄,从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摄影生涯。
槟城出生的唐荣亮在1990年加入新传媒的前身--新加坡广播局SBC,当时因为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初入行时吃了不少苦头,几乎就要放弃。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新传媒首席摄影师唐荣亮曾经连续两年荣获亚洲最佳摄影冠军,在2023年底退休的他,在这系列的《958印象古早》回顾33年的摄影师生涯,也谈到和艺人的互动。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2 Jan 2024 - 110 - 【958印象古早】梁田被迫用力掌掴港星万梓良(四)
在演员训练班里,因为自己年纪最大,在加上演艺经验丰富,反而让他更有压力,无法放开演戏。这期节目梁田谈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这系列节目首播时2021年4月。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7 Dec 2023 - 109 - 【958印象古早】梁田谈演员训练班的同学(三)
从舞台上的节目主持人、艺人和大牌歌星们一起演出,梁田后来转行当小贩、开工厂制作鱼圆。
“你改变不了世界,就要改变自己,人到了一个阶段,一定要学会放下身段,不要一直想以前有多么了不起,我能够承受,足足忍受了两年。”
后来他又是如何加入第五期演员训练班的?和他同期的同学包括了洪慧芳、陈秀环、刘秋莲、陈天文等人,他和同学们的相处如何?
《958印象古早》本地资深艺人梁田回忆当年“高龄” 43岁如何再次投入演艺工作。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27 Dec 2023 - 108 - 【958印象古早】梁田谈从娱乐圈到工厂区(二)
资深艺人梁田当年结婚后离开娱乐圈,从舞台上掌控全程的主持人和大牌明星们并肩,到以劳力打拼亲自在工厂推货物做鱼圆,梁田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极大的转变,他如何适应?后来又怎么会加入演员训练班呢?
这系列节目首播是2021年4月,当时梁田80岁。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9 Dec 2023 - 107 - 【958印象古早】梁田谈邓丽君(一)
”原本的意思是问她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玩,她一听要去金马伦玩,马上就打电话给对方说我有一班同事要去金马伦玩,你的别墅弄好一点,招待我的朋友。。。“
“凡是大老板请她吃饭,她一定会说可不可以也请我的同事一起去?我很欣赏她的气度胸怀,人格。。。会想到一起工作登台的同事。。。“
本地资深演员梁田谈早年和邓丽君一起登台时所留下的印象。这系列节目首播是2021年4月,当时梁田80岁。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9 Dec 2023 - 106 - 【958印象古早】退休校长吴中博如何把教育界的管理框架用在企业界(二)
系统管理,不论是教育界还是企业界都可以通用。新民中学校长吴中博在退休后如何在企业界发挥所长,把难以量化的评估以分等级的方式来处理。
小时候吃苦的经历,让成长后的吴中博,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坚韧面对,在先苦后甜的日子里,吴校长鼓励所有在贫穷线挣扎的人,不要怕挑战,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即使已经77岁,吴校长也鼓励同龄人,积极运动,分享经验。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1 Nov 2023 - 105 - 【958印象古早】吴中博校长退休后为何加入企业界?(一)
在教育界30多年,退休后吴中博校长为社么会加入企业界,到面包物语工作呢?他是怎么认识士面包物语集团主席郭明忠的呢?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1 Nov 2023 - 104 - 【958印象古早】从车花到人民卫国军 #PDFWomen
60年代,有不少女子会去缝纫学院或车花学院学一门手艺。听众黄女士的姐姐小学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祖母就送她去车花学院上课学车花,因为表现杰出,后来就在学院当起了 “ 助教” 。学员们根据花纹图册上的设计图,用一张像麻将纸大小的纸画上图案,剪出来后放在布上开始 “车花”。根据黄女士的说法,图案册子应该是由针车牌子Singer 所印制。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4 Nov 2023 - 103 - 【958印象古早】郭明忠如何从售卖龙须糖到打造跨国饮食王国(二)
郭明忠退伍后加入一家香港手工艺中心做雕刻,在那里接触到龙须糖,就开始学习制作。
“难是不难,不过很辛苦,要煮糖、要敲糖,要扛很重的麦芽糖,几十公斤,在很热的环境制作糖。到现场要拉开那个凝固成很硬的麦芽糖,尤其是台湾冬天的时候,糖特别硬,站一整天在那里制作销售。在制作糖的时候也要了解天气。”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31 Oct 2023 - 102 - 【958印象古早】面包物语集团老板郭明忠走过挨饿童年最难忘儿时干面(一)#GeorgeQuek
5、60年代的新加坡,一般家庭普遍并不富裕,郭明忠小时候就居无定所,四兄弟里排行老二的他曾经和哥哥寄养在亲戚家里,而亲戚家也是一个10多口人的大家庭。他经常吃不饱,有时候就是 “水水的粥拌一点酱油就是一餐”,有时想要多添一碗饭也会遭到狠狠地瞪眼。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钱,上课的零用钱一天只有一毛到两毛,我记得一周只能吃一次干面。坐车就没有钱吃干面,干面要两角钱,坐车来回要5分钱,就只剩一角钱,就没有办法吃干面。吃干面的时候,就要走路回家,那是我最怀念的一个学校餐厅里的一碗面,对我来说是最美味的。”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4 Oct 2023 - 101 - 【958印象古早】吴中博校长如何让一所排名垫底的学校脱胎换骨(三)(
"最后一名没关系,以后永远有进步的可能。”
连续十年,新民中学快捷源流和普通源流都获得增值第一,吴中博校长如何做到?
“以前我发现学生很早就来学校,我6点到学校,学生也都到了。我就觉得我的学生也很勤劳啊,每个课室灯都亮着,我就去查,原来他们是来抄作业,因为他们不会啊,班上有一两个做好了,其他人就来抄。我觉得他们是要读书的,可是就是不会。”
吴中博校长就说服校园会和校董购买和快餐店一样的桌子放在校园,让每个学生都有桌子做功课。
另外,他也暂停所有的辅助课remedial,而以补习小组group study的方式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就像免费的补习班。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0 Oct 2023 - 100 - 【958印象古早】“增值”校长让学校横扫奖项,教学语言改变几乎放弃当老师(二)#GohTongPak
“增值”校长吴中博在新民中学掌校期间,让学校横扫教育部某年颁发的所有20个奖项。
1975年到华中初级学院担任创校老师,因为老师不足,一个人要教两个人的工作,考试的时候,改考卷令人几乎“发神经”。
大学主修地理的吴中博,拿到的功课表却必须教生物、经济、数学等。
1978年教学语言改变,原本以华语教课,一夕之间必须转换成英语,这个改变让吴中博几乎想放弃当老师。
是什麽令他坚持下来?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3 Oct 2023 - 99 - 【958印象古早】老师一句话改变人生-吴中博校长的坎坷童年(一)#GohTongPak
“工作是我的主业,念书是我的副业。”
“我就拿了五毛钱到Sungei Road 旧货市场去买一条裤,还送一条皮带。后来才知道是人家去世以后丢在外面,给加龙古尼捡去卖。这是我出生以后买的第一条长裤,装模做样穿着去当老师。”
目前是 “梁苑集团” 企业发展总裁的吴中博,也曾经是“面包物语”集团总裁,早年在教育界当过老师、校长、督学、署长等多个不同职位。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吴中博谈他坎坷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6 Sep 2023 - 98 - 【958印象古早】吴伟才谈60年代的时尚-鸡窝头、喇叭裤和女明星。(三)
喇叭裤、鸡窝头、原子网,这些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尚,曾经风靡当时的男男女女。
本地作家吴伟才回忆,喇叭裤大概6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Omega (奥米笳头)发型,60年代初期就有了。Omega 头俗称鸡窝头,明星艺人们也追赶潮流把头发梳得高高、那时候要用 “原子网” 来固定发型,早年的喷发剂,为什么有个这么 “科学” 的名称呢?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9 Sep 2023 - 97 - 【958印象古早】吴伟才谈儿时的豪华早餐和广东人的特性(二)
陈桂兰街的巴刹早年有哪些好吃的早餐?
有哪些食物是如今已经吃不到的?
吴伟才念念不忘的 "Bong" 到底是什么食物? 你知道吗?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2 Sep 2023 - 96 - 【958印象古早】吴伟才谈早年金铺用姜片穿耳洞(一)
五、六十年代的金铺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特别忙碌,因为很多母亲会在观音诞这天带家里十一、二岁的女儿到金铺穿耳洞。
“那个年代穿耳洞是很粗糙的,不像现在会消毒,只是用火把那个针 “弹” 一下,现在有用“枪”把耳环打进去。以前不是这样的,拿一块切好的姜片,在耳垂前后不停地摩擦,摩擦之后用一根针。。。”
吴伟才的父亲早年在俗称 “黑街”,今天的武吉士一带开一家 “大华金铺”,五十年代在金铺穿耳洞要多少钱?穿耳洞后有时会发生不愉快,到底是什么?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画家吴伟才回忆小时候亲耳听到亲眼目睹,穿耳洞的呼天抢地与欢天喜地。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5 Sep 2023 - 95 - 【958印象古早】闹鬼的房子--“小强”比鬼可怕 (二)#China Street
958听众Shelly 10岁以前住在48号中国街,是一个俗称“头家仔”的孩子,因为爸爸开蜡烛店做生意。店面做零售,店的后面就制作祭拜用的蜡烛。
“我家跟南京街26号是相接的,父亲拥有这两间,以前1959年的时候租给行动党做支部,他们没有开会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跑去那个很大的会议室玩,听说常常闹鬼!”
Shelly是立国一代, 小时候住在中国街,俗称“赌间口”,对哪里有满满的回忆,特别是已经消失的美食--“豆支米粉” 最是念念不忘。
从消失的美食、各类赌博游戏、当年节日盛况到听来的鬼故事,都在这一期《958印象古早》。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9 Aug 2023 - 94 - 【958印象古早】赌间口小赌后:赌赢大人、行动党支部闹鬼(一)#China Street
“我爸爸一边卖蜡烛,一边收万字票,那边叫赌间口,我小时候赌到不要赌,很多种不同的赌法,可以下注就下注咯。很讽刺嘞,在学校我是好孩子、模范生,在家里我很坏蛋就是了,功课做完就到处跑。”
儿时住在中国街的立国一代Shelly 回忆从前,从吃到赌到节日盛况到听来的鬼故事,都在《958印象古早》。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9 Aug 2023 - 93 - 【958印象古早】李国樑谈本地早年如何庆祝七姐诞(二)(附广东歌谣)#qixifestival
Have you heard of the Qixi Festival? Have you heard of a Cantonese folk song about QiXi festival?
你吃过七姐饼,喝过七姐水,看过七姐盆吗?
七姐指的是织女,人们习惯称呼她为七姐,而七姐诞则是广东人对七月初七--七夕节的称呼.
这期《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分享有关这个几乎消失的传统节日早年在本地的盛况。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Sun, 20 Aug 2023 - 92 - 【958印象古早】消失的传统节日七姐诞早年在本地如何庆祝?(一)完整版 #qixi festival #
Have you heard of the Qixi Festival? Who celebrates and how is it celebrated in the early years?
你吃过七姐饼,喝过七姐水,看过七姐盆吗?
七姐指的是织女,人们习惯称呼她为七姐,而七姐诞则是广东人对七月初七--七夕节的称呼.
这期《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分享有关这个几乎消失的传统节日早年在本地的庆祝情形。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15 Aug 2023 - 91 - 【958印象古早】文物爱好者收藏和新加坡历史相关的海报(一)
新加坡是1965年8月9日独立的,但是在1959年时新加坡还是个自治邦,当时也有邦旗、邦歌等等。
1959年12月3日有一个运动 “国民效忠周”,当时为宣传这个运动而印制了海报。文物爱好者Dan Teo 就收藏了一张。另外他还收藏了一张印在棉布上的国徽 和新加坡国歌的黑胶唱片。
国歌经历了几次改编?我国国歌第一次在国外响起,是什么场合?
《958印象古早》今天一起听文物爱好者张旂闻谈和新加坡历史相关的文物。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8 Aug 2023 - 90 - 【958印象古早】文物爱好者张旂闻收藏了谁的圣旨?
文物爱好者张旂闻喜欢收集旧物,小时候到外婆家看见了一本画册就爱上了,后来才知道是丰子恺的画册。从此就开启了他的收藏之旅。最难的的其中一件藏品是清朝某个皇帝的圣旨!是哪一位皇帝,内容是什么?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8 Aug 2023 - 89 - 【958印象古早】文物爱好者收藏和新加坡历史相关的海报黑胶和歌词卡(二)
新加坡的国歌是哪一年写出来的?Majulah Singapura 这首国歌曾经修改过几次,编曲和歌词都有更动。新加坡的国歌第一次在国外奏起是在什么场合?
《958印象古早》邀请D'Walking Museum 的文物爱好者 Mr Dan Teo 谈他所收集的和新加坡国歌国徽,还有早年新加坡参与运动会赢得的金牌。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8 Aug 2023 - 88 - 【958印象古早】林仁余谈儿童剧社和当年的思潮(二)(完整版)
“当时我们的另外一个创意就是在舞台上演完一个戏或综合演出后,把已经演出过后的“产品”重新再循环,创造节目的价值,例如短剧拍成照片出版成连环图,合唱录制成卡带,制成所谓的“周边产品”。
连环图和卡带出版了,不能等人们到剧社来购买,于是儿童剧社的社员们就会在周末的时候沿家挨户去推销,当时这就是“到生活中去” 体验生活。
这一期的《958印象古早》当年儿童剧社的第五届学员林仁余分享70年代的创意做法,把舞台演出以不同方式呈现,他也谈到当年的一些思潮和自己参加剧社对人生的影响。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02 Aug 2023 - 87 - 【958印象古早】林仁余谈物质缺乏的年代,爱社电台用卡式录音机做广播(一)(完整版)
从1965年到1981年,儿童剧社在物质缺乏,极为简单的条件下办活动,以创意的方式办“爱社电台”,练习做广播。学员们的年龄介于小学生到高中生之间,在刻苦的环境下学习,这个文艺团体栽培了不少学员,后来都在中文媒体工作。
一个生活不太如意的工作人士偶然走进维多利亚剧院,在黑暗的剧院里看着台上彩排的小孩,给他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他后来加入戏剧界。这位资深舞台剧演员是谁?
爱社运动月,是一段怎样的时光?
《958印象古早》这系列的节目,邀请当年12岁时就加入剧社的林仁余,畅谈小时候在儿童剧社的学习和美好回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25 Jul 2023 - 86 - 【958印象古早】吴雪妮谈儿童剧社的活动和演出(二)(完整版)
马路上排练舞蹈、分组买菜做大锅饭,早上起床做早操,晚上打地铺睡觉,一群热爱中文的中小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分组学习语音、演戏、朗诵、唱歌、口琴等等,这就是60-70年代一个非常具朝气活力的文艺团体--儿童剧社的活动。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退休广播员吴雪妮分享60年代参与儿童剧社如何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Sat, 15 Jul 2023 - 85 - 【958印象古早】吴雪妮谈早年参加儿童剧社的日子(一)(完整版)
儿童剧社1965年6月12日在广播电台成立,由符和琳召集,程茂德担任导师长达11年。
马路上排练舞蹈、分组买菜做大锅饭,早上起床做早操,晚上打地铺睡觉,一群热爱中文的中小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分组学习语音、演戏、朗诵、唱歌、口琴等等,这就是60-70年代一个非常具朝气活力的文艺团体--儿童剧社的活动。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退休广播员吴雪妮分享60年代参与儿童剧社如何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Wed, 12 Jul 2023 - 84 - 【958印象古早】杨世彬谈自己的幸运和超过50年的戏剧经验
“剧场、演戏能让你风光,但是什么人让你风光?不要忘记还有很多工作人员在成就你的风光。”
杨世彬在超过50年的戏剧人生里,自认为是个幸运的人,他表示演员其实是蛮被动的。除了要有实力也需要努力,才不会辜负难得获得的演出机会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Tue, 04 Jul 2023
Podcasts similar to CAPTIAL 958印象古早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Kriminálka Český rozhlas
El Partidazo de COPE COPE
Herrera en COPE COPE
Es la Mañana de Federico esRadio
La Noche de Dieter esRadio
Affaires sensibles France Inter
CAPITAL 958锦耀时刻 Mediacorp
財經一路發 News98
La rosa de los vientos OndaCero
Más de uno OndaCero
La Zanzara Radio 24
Espacio en blanco Radio Nacional
L'Heure Du Crime RTL
El Larguero SER Podcast
Nadie Sabe Nada SER Podcast
SER Historia SER Podcast
Todo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大久保佳代子とらぶぶらLOVE TBS RADIO
The Tucker Carlson Show Tucker Carlson Network
【最新回のみ】辛坊治郎 ズーム そこまで言うか! ニッポン放送
Other Society & Culture Podcasts
TED Talks Daily TED
LOVE 972 早安!玉建煌崇 | The Breakfast Quartet Mediacorp
成人睡前故事 那月有声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性愛誠引 貝兒 灰姑娘
MALAM SERAM KC Champion
读者 官方播客 读者
講東講西 RTHK.HK
Barangay Love Stories Barangay LS 97.1 Manila | GMA Network Inc.
Hondelatte Raconte - Christophe Hondelatte Europe 1
寶島全世界-鄭弘儀 寶島聯播網
Modern Love The New York Times
YES 933 心情小抽屉 Mediacorp
C dans l'air France Télévisions
CAPITAL 958 你不知道的事 Mediacorp
ความสุขโดยสังเกต THE STANDARD
安住紳一郎の日曜天国 TBS RADIO
Les histoires incroyables de Pierre Bellemare RTL
Madres y Musas MadresyMusas
Raagavil Marma Desam - SYOK Podcast [TM] SYOK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