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h Genre filter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表征与拟像

「例外状态」是「表征与拟像」旗下的一档文化类播客节目。 节目名称取自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政治哲学系列著作《例外状态》,此概念聚焦于当代民主政治的意外后门,也就是说,主权者有权通过悬置宪法而宣布“例外状态”,所有受到宪法保护的公民都成为了「神圣人」,不受宪法保护的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献祭。例外状态的另一逻辑后果则是例外状态的常态化,也就是「赤裸生命」将处于永久性的例外状态之中。 「例外状态」关注理论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前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理论探讨,澄明当代批判理论之中的诸多困难;后者则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将理论带入生活,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之中的层层问题。 by「表征与拟像」出品 节目主播:诡谲子@云诡波谲(豆瓣),小柏@LeSpleen(豆瓣)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124 -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0:00 / 0:00
1x
  • 124 -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无意识的欲望如何对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场域进行投注?我们的爱怎么才是普遍的历史的衍生物,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衍生物?”德勒兹为什么要批判精神分析?德勒兹自己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在德勒兹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忽略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欲望放置于家庭结构和社会压迫之下。实际上,欲望不是缺乏,也不是为了重现俄狄浦斯场景,而是一种自由的生产力量。弗洛伊德的危险在于把“阉割”泛化为一种人类发生学,看成是人类共享的遗产和根基,用它作为既定的普遍秩序来理解主体,忽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可能正是社会压迫的效果。

     

    那么德勒兹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设想来颠覆阳具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度?德勒兹从游牧民族、未被阉割的儿童和马索克主义者身上借鉴了什么?如果说临床与政治不可分离,我们该如何反思精神分析的僵化,协调临床的特异性与介入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

    03:48 德乐兹对精神分析主要批判的引文

    08:28 机构性精神治疗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立场

    09:56 德勒兹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16:17 弗洛伊德的谵妄:阉割作为“实在”的威胁——走向人类发生学的理论尝试

    19:25 德勒兹更接近于哈贝马斯吗?

    24:25 游牧与移民、“精神分裂群体”、奈格里的“诸众”概念

    27:47 城市空间的建立与儿童游戏空间的类比

    29:39 《意义的逻辑》:“性的组织是语言组织的预示”

    31:15 《马索克主义:冰冷与残酷》:德勒兹的契约主义

    39:24 从激进的雅克-阿兰到保守的米勒

    45:47 拉康派围绕“女性享乐“概念的建构是否限制了对女性主义发展的设想?

    49:10 如何协调特异性(la singularité)和普遍性(l’universalité)?

    51:39 图比南巴:精神分析救不了巴西人

    54:44 拉康:菲勒斯的失势,精神分析师的“无知”

     

    本期主播

    小柏Boo(小红书:例外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心理医生,临床方向:青少年、成人精神病、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本期嘉宾

    原质,一位国内哲学系研究生。曾经一度痴迷于欧陆哲学,但现在又对其中胡言乱语感到失望,也从事过分析哲学,但无奈做的不够好放弃了。也许是即将成为不断自我内耗的民科独立学者,因为总是担心说的过多,又或者不够多。由于学习不会如何骗人,所以有些放弃在学术圈生存。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Nicolas Jaar - Deleuze’s will

     

    参考文献

    Gilles Deleuze

    Présentation de Sacher-Masoch. Le froid et le cruel,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Logique du sens,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coll. « Critique »

    L'Anti-Œdipe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en collaboration avec Félix Guattari,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Mille Plateaux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en collaboration avec Félix Guattari,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Monique David-Ménard, Deleuze et la psychanalyse, Puf

    Silvia Lippi, Patrice Maniglier, Sœur. Pour une psychanalyse fémniste, Seuil

    Frédéric Rambeau, « DELEUZE ET L’INCONSCIENT IMPERSONNEL », in Cahiers philosophiques N° 107 / OCTOBRE 2006

    Gabriel Tupinambá, The Desire of Psychoanalysis: Exercises in Lacanian Thinking 

    « Politics in the Clinic »

    (《临床里的政治》中文翻译:https://www.douban.com/note/852924642/?dt_dapp=1)

    De Bolle, Leen, editor. Deleuze and Psychoanalysis: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Deleuze’s Debate with Psychoanalysi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10.

    Ferris, Erin. Derrida, Deleuze, Psychoanalysis. Edited by Gabriele Schwab,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ölli, Marc, and Peter Hertz-Ohmes. Gilles Deleuze’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From Tradition to Differenc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6.

    Kleinherenbrink, Arjen. Against Continu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Ffrench, Patrick. Guattari's Therapeutics: From Transference to Transversality, Deleuze and Guattari Studies, May 2023, vo. 17, No. 2 : pp. 217-235

    Faramelli, Anthony. Crisis an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Psychotherapy and the Politics of Care, Deleuze and Guattari Studies, May 2023, vo. 17, No. 2 : pp. 196-216

    A. Kiarina Kordela. Surplus: Spinoza, Lacan,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2007.

    Agustín Colombo, Edward McGushin, and Geoff Pfeifer, editor. The Politics of Desir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6.

    Kerslake C. Immanence and the Vertigo of Philosophy: From Kant to Deleuz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

    Bowden S. The Priority of Events: Deleuze's Logic of Sens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Martin, Jean-Clet, et al. Variations: The 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Voss, Daniela. Conditions of Thought: Deleuze and Transcendental Idea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


    Mon, 08 Apr 2024 - 1h 04min
  • 123 -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上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马来西亚的旅行经历。不同于一般的游客视角,我和羽婷都是具有文化研究背景的策展人,我们更关注当地的文化艺术生态和不同的实践形式,因此我们讨论的焦点会落在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空间的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以及各自的亲身体会。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大多能够讲华语,因此我们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聊了聊这次东南亚之行的行程和感受 马来西亚的文化空间:zhongshan building(中山楼),亚答屋,coex,岛读书店 马华文学:张贵兴、黄锦树、词的流亡 漂泊的本体论: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作品中的离散身份


     OP/ED

    阿牛(陳慶祥) A-Niu(Tan Kheng Seong)【純文藝戀愛】




    Fri, 29 Mar 2024 - 1h 22min
  • 122 -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制噪:出售中的课程


    他者(the Other)这一来自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概念,经由后结构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性重读,呈现了其在消解主体,中心,在场等方面的诸多效用。然而,即使我们跟随后结构主义的脚步(如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其隐含的「欧洲中心主义」与「普遍性主张」。在这样的前提下,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中的他者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自我的他者」,是欧洲中心的自我在与一个抽象他者相遇时的一种颤栗的姿态和对自我不可知部分的自恋式探索。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会面临斯皮瓦克(Spivak)所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庶民无法说话”。 


    倘若我们想避开这个斯皮瓦克式的结论并且希望站在边缘的位置上继续发声,就必须思考一种有别于批判理论中的大写他者。本次讲座将借助史书美,王德威,周蕾等华语语系学者的探索路径与理论的「克里奥化」,尝试提出「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首先,需要对批判理论中的「普遍性主张」进行批判和在地化的处理,突显出批判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被消失的「在地语境」(全球的60年代);其次,区分大写理论(Theory)与小写理论(theories)之间的根本差异,后者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地生成的理论(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种族主义,华语语系等)。而在这种理论脉络中的他者(the others)则是复数的,小写的,在地的他者。最后,将我们的视野拉回到亚洲语境,去思考「华夷秩序」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颠倒,辩证与混同。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时间轴

    10:55 理论的克里奥化(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概念介绍

    14:43 批判理论与全球60s

    21:05 理论之死编年史:伊格尔顿,詹姆逊,周蕾,史书美

    27:29 大写理论 (Theory) 与小写理论 (theory) :大写他者 (the Other) 与小写他者 (the others):拉康、克里斯蒂娃、德里达

    32:36 大写理论与小写理论的几次纠葛

    45:41 华夷秩序中的自我与他者:王德威


    参考资料

    周蕾(2011),《世界标靶的时代:战争、理论与比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麦田 

    周蕾(2013),《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王德威(2020),〈华夷之变——华语语系研究的新视界〉,国研纪要 155:45―77 

    史书美(2023),〈种族与关系——南方以南的全球60年代〉,《中外文学》 第五十二卷 第二期 

    F. Lionnet, S.-M. Shih ed. (2015), 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F. Lionnet, S.-M. Shih ed. (2005), Minor Transnational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Sun, 10 Mar 2024 - 59min
  • 121 -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这是根据巴特勒在巴黎高师两次研讨课内容所制作的一期播客,主题为:Precariousness & Grievability。

     

    在气候灾难和战争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失去了意识到失去并哀痛的时间,也在丧失哀痛的情感。巴特勒提出的可哀痛性概念可以被总结成这两个功能:描述、诊断性功能和处方、愿景性功能。第一个功能揭露了当前世界中可悲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和持续性失去、哀痛时间的“不可能性”,而第二个功能则涉及到诉求正义和伦理行动的可能性。

     

    如何改变影响我们哀痛情感的认识框架呢?为什么生命是互相依赖、脆弱不安的?能在未来得到哀悼与好好活着本身有什么关系?欢迎收听本次播客。

     

    时间轴

    01:56 什么是无法被哀痛的生命?

    05:03 可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

    07:52 从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不安到负起伦理责任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参考文献

    Judith BUTLER,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2016

    Judith BUTLER, « Taking Another’s View: Ambivalent implications », 2008

     

    BGM

    The last dinner party – The Feminine Urge

     

    Wed, 06 Mar 2024 - 18min
  • 120 -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S4EP2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制噪课程的哲学讲师咖波,他同时也是诡谲子的大学同学,一起来聊一聊我们制作哲学系列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去年,我们上线了一门咖波老师主讲的康德哲学,主要讨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沿着康德哲学的脉络,来弥补「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往往被忽略的25年哲学。

     

    课程连接

    怀疑论与系统性:从康德到德意志唯心论(1780-180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历史与分析的导论

     

    本期嘉宾

     

    咖波

    神秘的蓝色生物。西蒙菲莎大学哲学系毕业,有过数年的哲学授课经验。哲学上的兴趣庞杂。就历史兴趣来说,古代怀疑论,皮浪主义复兴(波普金论题),十七世纪已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牵涉1780年代后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家及其后嗣,乃至十八世纪的新康德主义运动都在我的兴趣范围内。经院哲学与早期科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暧昧纠缠也是我的心头好。最近则对中世纪盛期经院哲学和晚期经院哲学颇有兴趣。就当代哲学方面,知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应用伦理学,我都有些涉猎、有些则有授课经验。

     

    本期主播

    诡谲子
    例外状态主播

     

    本期主题

    -       为什么想做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

    -       当代英语哲学学界进入哲学史的方式有哪些?

    -       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可以怎么理解哲学和进入哲学(方法层面)?

    -       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会涵盖哪些哲学史的范围?

    -       回顾第一期康德哲学课的收获和新的想法以及课程设计上的优缺点

    -       在康德到黑格尔之间——为什么要谈论这部分?

    -       什么是怀疑主义?

    -       预告一下未来的哲学兴趣和课程规划

     

    Fri, 01 Mar 2024 - 2h 07min
Weitere Folgen anzeigen